“科技+”助力孝义木偶剧焕新颜
 “科技+”助力孝义木偶剧焕新颜
2024-12-27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刘亚星

《义虎千秋》是由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演出有限公司以山西孝义当地流传上千年的神话传说创作的一部大型原创碗碗腔木偶神话剧。该剧取材于当地民间流传的“义虎救樵夫”的故事,通过人与虎的感人神话故事,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呈现,将“孝”“义”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传达了感恩、孝道、忠义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

该剧充分运用碗碗腔、木偶和皮影等地方特有的艺术形式,融入多媒体现代化科技手段,尤其是影像多媒体,在创新的艺术享受中,对青年一代进行精神洗礼和价值重塑,使故事更具有时代意义,是一部弘扬中华精神、传播正能量的好戏。

《义虎千秋》剧照

人与动物的世界性题材

传递爱与和谐

剧中人与虎多次在危难中相互解救,表现了善良纯洁的情感不分等级、不分种类是相互的,也是世间最珍贵无价的,著名戏剧家欧阳逸冰观看本剧说:“《义虎千秋》是世界性的大题材,是可以为世界所接受的。”通过人虎奇缘所蕴含的珍惜世间一切生命、珍爱人与动物和谐关系主题,把人与虎一次次的戏剧性相遇所发生的故事演示给人们。这也是木偶戏与时俱进的重要特征,通过创作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家庭亲情、社会和谐等主题的剧目,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背景的观众关注与喜爱木偶戏。

多媒体现代化科技手段

增添新光彩

在依托传统木偶剧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做了许多新的尝试,使现代影像艺术巧妙地与古老悠久题材和原汁原味的戏曲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进一步创新丰富了传统木偶剧的舞台表现形式,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崭新的艺术魅力,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产生了较好的演出效果。尤其是运用影像多媒体作为视觉构成的内核,以“影像思维”作为舞台画面的“现代发动机”,引领全剧的视觉观赏性,形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整个舞台呈现简朴大气,一改过去小木偶小景物的思维惯性。山西民居和地标性建筑中阳楼的反复出现,显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剧中沈兴、师爷、猎人和动物的偶形设计生动传神,给人印象深刻。如在《义虎千秋》第三场的“老虎救沈兴出坑”一段戏中,所用“互动”表演灵感来自“人屏互动”(即表演者与影像之间进行“人”“屏”交互表演)。在这个成熟概念的基础上,把“人”换成“木偶”,以“舞台布景+多媒体表演”作“屏”,于是就有了今天所看到的义虎跳入陷阱解救沈兴出坑的“偶”“屏”交互表演,实现了现代视觉艺术理念与传统木偶表演技艺的融合。

创新木偶制作工艺

突破传统局限

在木偶的制作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使其富有时代意味,更加精致考究。过去用木头为主要材质做成的道具,制作复杂,较为笨重,不利于演员表演,时间一长,木头易腐,因此在本次的木偶制作中,大胆创新,改进工序和材质,先用泥塑,再做模子,然后用纸一层层地往上糊等30多道工序做成的道具较为轻便,易于演员的表演,同时制作纸张的过程中,加入一种名为白芨的中草药,使得道具具有防腐的功效。比如用纸制的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符合时代和人物的需要。

改变舞台呈现形式

增强观赏效果

在传统杖头木偶剧目的舞美上进行创新,有效解决木偶小、画面小、布景小的问题,将杖头木偶的传统挡板作为舞台画面和布景体量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整体画幅,增强木偶剧的视觉冲击力。这样使观众更直观,不会感觉木偶太小,不会觉得看起来不清楚,使木偶与大布景的比例更加协调。同时满足观众对于幕后演员表演过程的好奇心理,在尾声部分采用了人偶同台的表现手法,提高了演出的观赏效果。整场演出以木偶现场题字作为结尾,演员高超的操控能力和书法技艺把整个演出推向了最高潮,大大增加了剧目带给观众的震撼力。

孝义碗碗腔、木偶戏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为基础创作的大型碗碗腔木偶神话剧《义虎千秋》是其中的经典剧目,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结合,深化了主题,使故事更具有时代意义。在社会各界,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孝义木偶戏、碗碗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文化艺术的舞台上闪耀独特光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