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亮起,小学生王子蘅站在舞台中央,以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朗读《扫雷英雄杜富国》剧本。“你退后,让我来。”话语中饱含力量与决心,台下听众为之动容……
近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国话杯”剧本朗读大会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展演持续6天,汇聚了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900余名演员带来的700余部作品。从6岁孩童到60岁的资深戏剧人,从红色经典到先锋原创,多元声音在此交织,展现了戏剧创新的蓬勃生命力。
中国国家话剧院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王卫国表示,与常规戏剧演出不同,“国话杯”剧本朗读大会以剧本为主、表演为辅,通过语音语调的精准把控、情感层次的细腻铺陈,将静态剧本转化为动态场景。
朗读这种“轻量化”的呈现方式,降低了戏剧的参与门槛,却提升了台词艺术的含金量。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说:“此次参演者年龄跨度极大,既展现了戏剧普及的全民性,也倒逼从业者回归基本功——台词。”他举例,一名来自甘肃的业余演员凭借对《雷雨》中鲁侍萍台词的深刻诠释,被评委盛赞“用声音演活了角色的沧桑”,侧面印证了台词功底对角色塑造的重要作用。一级演员唐国强在点评环节中肯地说:“戏剧不是独白,而是对话,与角色对话、与观众对话,更与自己的成长对话。”
大会更是一次生动的美育实践。甘肃演艺集团话剧院指导老师雷小仙子发现,学生从最初的读剧本到演角色,学会了共情与协作,这就是戏剧唤醒潜能的力量。
戏剧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关注的不只是技巧提升,还有精神共鸣。山东大学艺术团的大学生组代表陈琳馨分享:“我们在排演时,反复揣摩台词的停顿与重音。那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通过声音直击心灵的呐喊。”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在艺术实践中触摸到文化的根脉。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崔云争介绍,大会由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院团和院校的20名老师组成专家团,对参演者、主创者的作品进行点评;设“大师课”对参演者集中授课,邀请宗平、佟凡、寇振海、王卫国等表演艺术家,通过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与参演者进行互动交流,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与平时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听他们分享戏剧实践中的经验,激发了我对戏剧艺术的热爱,这是我2025年收获的一份珍贵礼物。”听完寇振海《对表演疑难问题的对话》课程后,一名中学生激动地说。
“题材的多样性是本届大会的一个特色。”崔云争说,700余部作品中,涉及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题材,既满足了多年龄段观众的需求,也凸显了戏剧的社会价值。广西桂林的津津乐道语言艺术团以感人至深的歌曲《赤伶》故事为原型,以戏曲名角裴晏之为国捐躯的背景进行创意编排和多重角色设计,单人独白被分为适合少儿表演的11个角色,立体呈现了裴晏之“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的崇高情怀。
“当一个孩子因参演剧目而爱上戏剧,当一部原创作品从朗读开始孵化,最终走向舞台,这正是行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开始。”王卫国说。
展演落幕,余韵未消。散场时,一个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你在舞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为你自信的样子感到骄傲。”孩子兴奋地回应:“明年我要演孙悟空。”这一刻,戏剧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