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演关系”升华为“共情体验”
 让“观演关系”升华为“共情体验”
2025-04-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秦毅

旅游演艺发展需要突破其原有的点缀作用,彰显其文化传播、消费升级的产业价值,以“艺”促演,以“情”留客,在技术与人文的交织中,构建文化体验和认同的艺术载体,成为地域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不断书写文旅融合的生动篇章。

日前,2025《长恨歌》演出季在西安开启。

近年来,旅游演艺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当前文旅融合的浪潮下,旅游演艺市场增长很快。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2024年全国旅游演艺演出场次达18.93万场,票房收入163.89亿元,观众人数8542.23万人次。与2023年相比,场次和观众人数均有显著提升。

旅游演艺在塑造地域文化品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方面作用突出,这也是其愈加受到各地政府、文旅从业者及广大游客青睐的原因。

与此同时,旅游演艺的艺术品质始终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旅游演出在“揭开神秘面纱”后,迅速滑向“默默无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演员不是在光影焰火中走台步,就是成为行走的像素点,无奈地把“舞台上的灵魂”降格为道具。纵然有科技的加持,但对于观众来说,只不过是换个场景看特效,进得了剧场进不了剧情,留得下惊诧留不下心动。到头来,消费者用脚投票,给出了“内容雷同”“形式浮夸”“文化空心化”的质疑,这也注定了一些作品“出道即巅峰、落幕即遗忘”的命运。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旅游演艺作为文化传播与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其艺术水准的提升已从行业愿景转化为政策关切和市场竞争的关键力量。

如何让更多的旅游演艺作品突破“快餐式娱乐”形式,成为久演不衰、常演常新,有看头、有嚼头的“艺术大片”呢?对此,符号堆砌取代文化叙事、技术炫目弱化艺术表达、场景庞大难觅情感共鸣的窠臼就需要打破。

具体而言,需要用整体化、戏剧化思维丰富旅游演艺的文化内核。比如,作为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以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为脚本,不但让观众在当年的历史发生地回观1300年前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欢,而且收获到“盛世情意长,国破爱别离”的观剧体验,从而形成了古之帝妃与当代百姓间看似邈远、却未曾中断的情感纽带,家国一体、命运与共。

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艺术表达,构建沉浸式情感体验。旅游演艺应将技术作为叙事工具,而非目的本身。技术的运用需服务于文化内核的传递,如利用全息投影还原历史人物动态,或通过环绕音效强化情感氛围。唯有技术为艺术赋能,才能让观众从“看热闹”转向“品门道”,让“观演关系”升华为“共情体验”,真正拉近历史文化场景与观众的距离。

需要培育跨界生态,推动产业协同与人才升级。一是加强文旅企业与高校、院团的合作,建立定向人才培养机制,培育能演、能创作的艺术人才,赋能作品打磨提升。二是相关单位要加大对演员职称评审、作品参评的支持力度,让更多作品有机会斩获艺术奖项。三是推动旅游演艺与非遗、文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价值链。如《长恨歌》结合唐代文化开发文创衍生品,让观众不仅欣赏文化还能带走文化。

总之,旅游演艺发展需要突破其原有的点缀作用,彰显其文化传播、消费升级的产业价值,以“艺”促演,以“情”留客,在技术与人文的交织中,构建文化体验和认同的艺术载体,成为地域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不断书写文旅融合的生动篇章。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