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声声传古韵
 戏曲声声传古韵
2025-04-04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张凯鹏
郭全秀(右)在指导青年演员 资料图

“注意,演出的时候眼睛一定要有神,只有那样才能让观众看到你眼睛里的情绪……”4月1日,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晋中市演艺公司一级演员郭全秀在吕梁市柳林县结束演出任务后,立刻切换状态,向徒弟白晓雪讲起了晋剧演员基本功的重要性。

“晋剧是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分而形成的。”郭全秀介绍,晋剧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是山西民歌和山西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12日,晋剧项目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郭全秀说,她的父亲曾在村里的业余剧团拉二弦。那时候,她经常跟着父亲听戏看戏,也时常有板有眼地哼唱。17岁初中毕业后,痴迷于晋剧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榆次区晋剧团。

“一般10岁左右学戏,基础条件会比较好。我考到晋剧团时,腰腿各方面都硬了。为了多学多练,我经常在幕布后面看老师们表演,边看边记。”谈起自己在榆次区晋剧团学戏的过程,郭全秀记忆深刻。慢慢地,一有演员请假,她就会顶替上去,那时,剧团的人都称她为“救火队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她靠着勤学苦练,逐步成长为榆次区晋剧团的台柱子,可是她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努力在戏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88年,22岁的郭全秀考上了晋中市艺校。看着周围的同学大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郭全秀暗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练好基本功。“学校就是规范,一切从零开始。那个时候练基本功有唱念课、表演课、文化课、毯子功等。”除了练习动作基本功,郭全秀还勤练唱功,将晋剧唱词全部手抄成册,牢记心底。三年的专业学习,让她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临近毕业,学校要选择参演省级调演大戏的学生时,郭全秀脱颖而出。

“学校定了《下河东》和《芦花》两部戏参加调演,我演的是《芦花》的李氏,但距离调演还有半个月时,老师突然说要把我换到《下河东》组。”原来,临时换角儿是学校给两位主演安排的考题,郭全秀便没日没夜地重新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还获得了一等奖。从此,郭全秀进入了晋中市青年晋剧团,走上了职业晋剧演员的道路。就这样,一年四季,村接村、台赶台、场连场,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走乡村、住窝铺……这么多年来,郭全秀一直奔走在为老百姓送戏下乡演出的一线。

2007年,郭全秀拜“晋剧皇后”王爱爱为师,在戏曲研究的路上又迈出了一步。渐渐地,郭全秀开始在《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等大戏中唱主角,获得了“山西省第九届杏花奖”等奖项。2016年,郭全秀被评为“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她入选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五批“四个一批”人才;2021年,她被评为“2020年晋中市迎新年新创剧目展演优秀演员”。

从一名戏曲爱好者,成长为晋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全秀把大半辈子都献给了晋剧舞台。她利用自己嗓音宽厚、明亮的特点,发挥青衣行当唱功细腻、刻画人物丰富的特长,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秦香莲、穆桂英、王宝钏等一个个观众喜欢的角色,得到了戏迷的一致认可。

为了让晋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发扬光大,这些年,郭全秀通过向京剧名家学习,取长补短、大胆尝试,琢磨出了一条移植京剧的新路子,重新改编了《穆桂英挂帅》等晋剧经典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除了饰演传统经典剧目中的主要角色外,她还参与了许多新编剧目的排演,如《王家大院》《打虎记》《全家福》《战地黄花》等。2022年1月,历时两年之久精心打磨的《郭全秀晋剧演唱精品专辑》出版,专辑整理了13段唱腔,有原创、有新创,有传统戏、有现代戏。她说,专辑的出版就是想更好地服务群众,为晋剧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年轻演员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站在舞台上,她扮相俊美、声腔夺人;走下舞台,她甘为人梯,俯身提携梨园后进,鼓励地方民营院团发展。2024年冬,郭全秀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无偿为我省的古杏、龙城等民营剧团的演员们授课,期望他们成为戏曲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谈及未来,郭全秀说,那就是把晋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她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与技巧,让晋剧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吸引更多人关注晋剧艺术,传承晋剧文化。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