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才俊辈辈出 风骚各领代代传
 中华才俊辈辈出 风骚各领代代传
2021-04-06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张仁健
晋剧大师丁果仙剧照

此时此刻,当我临纸挥毫,为给近代晋剧史上开宗立派、独领风骚多半个世纪的旷代硕果丁果仙立传的三卷本作序时,我的心情,可谓是兴奋至极,欣慰至极,又惶愧至极!何以故?说来话长,但又必须从头概述缘由——

1961年,我由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山西。荷蒙时任省戏研室主任易风王老的垂青,不弃我右倾分子之身份,录用我在其麾下从事剧评与表演艺术研究。于是,我这个生长于长江东海之滨的“南人”,便有幸与山河襟带的黄土高原之上的北国“乱弹”——以晋剧为主的梆子腔地方戏曲结下了不期而遇的十年缘分。易老(王易风)与丁大师便是我倾心于晋剧的两位系红绳的“月老”。如果说,我在省戏研室见习的头年是出于对易老知遇图报之情而硬着头皮出入戏院投入晋剧怀抱的话,那么,次年亦即1962年的晋剧院青年团赴京返并的汇报演出,尤其是当年7月隆重举办的丁果仙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纪念演出,则是我兴味盎然接受晋剧艺术熏陶、心旌摇荡领略晋剧风骚的初始发轫。青年团赴京载誉归来演出的打磨多年的《打金枝》《小宴》《杀宫》《算粮》等精品传统剧,令我耳目一新地感受到传承与创新完美结合的那种当代戏曲表演艺术的情韵,一味高亢火爆鼓板震耳数里闻唱的乡野班社的氛围已适度淡化;欣赏了丁果仙和她的高足们连续数日的丁派经典剧目的震撼上演,聆听寒声、易老等专家的精彩讲评,翻阅了手头可寻的文字资料,我认识到丁大师原本是将近代晋剧的表演艺术做了去粗存精改造与唱、做、念、白兼佳的创新,从而成为独领舞台风骚的晋剧现代化表演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怀着对她的高度崇敬,年轻好强的我马上开始动笔,于当年9月在《戏剧报》发了由我执笔的《谈丁果仙演〈八件衣〉中的杨知县》一篇六千字的评论文章,之后,我便不测深浅地暗自将系统研究丁氏表演艺术作为自己的主攻课题。或许是心有灵犀不点自通的缘故吧,识见不凡、用人有方的易老便给我和与我同室而居的、也是经易老当年调入省戏研室的、由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艾治国君委派了编写《丁果仙舞台生活四十年》专著的重任。在易老的亲自策划安排下,我俩历时半载,如同门私淑弟子一般在大师府上接受大师口传身教的授业,又历半年许,我俩按许姬传所著《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基本格局,以第三人称口吻将丁氏口述身授的记录文字,分“艺术生平”与“代表作艺谈”两大篇章,加工整理,成形为初稿。据易老告知,中国戏剧出版社派来专人翻阅了已成形的初稿,签订了出版意向书。正当我们摩拳擦掌慎始慎终,力争一鼓作气圆满完成编写任务时,世事风云剧变,愈演愈烈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教运动与史无前例的“文革”接踵而至,灾连祸接延续十多年,先后将我们卷入汹涌大潮。待到幸免于灭顶之灾后,虽可再舞文墨,但物固不是,人亦全非,旧业难操。“文革”初期,“丁传”文稿先是被入室打砸抢的造反“好汉”洗劫而去,下落不明;继之是传主丁果仙被整被斗病骨支离含冤饮泣过早辞世;再继之是“文革”后期,我等先是下放后是错位回归,各自另展宏图。我由山野村夫摇身成为编书匠。改革开放初期,一头扎进我所创办的《名作欣赏》杂志的编事冗务中,不遑他顾;但稍有闲暇,依然魂牵梦绕丁大师,深感不在她的坟墓上奉献一瓣心香,实是有愧她的厚爱,有负她的厚望。于是,在她逝世十周年前后,利用零星的业余时间,挖掘记忆残存,杂拾报刊前已发表可资翻新的文墨,陆续在省内报刊上发表了一组《丁果仙艺术生涯谈片》的短文。大约在她逝世二十周年时,受原戏剧界同仁的敦促,应山西《戏友》杂志所约,勉为其难,化零为整,敷演铺陈为不足四万字的《丁果仙艺术生涯评传》专文,连载刊发,后经充实修订,于2006年纳入《山西历史文化丛书》第二十辑。2009年为纪念丁氏百年诞辰编印《晋韵流芳》一书时,拙著仍为篇幅最长传评相兼的专文忝列其中。

从1992年始,至2010年以后,拙著跨两个世纪,逾二十多年,以瘦骨伶仃、老态龙钟之相,支应了数次丁氏纪念性的学术研讨会,实属一大尴尬。特别是偶听外来与会专家谬赞拙著为丁氏身后唯一留存的遗响绝唱时,我这尚有自知之明的作者,真如芒刺在背,汗颜淋漓,无地自容。扪心自问,愧对丁氏有三:一,“文革”前,为在“四清”运动中有出色的表现,几乎将“丁传”的出版置诸脑后,未在“四清”运动每期参与的间隙中,发力冲刺出书;二,“文革”伊始,谋于自保,陷入派争,疏于妥存丁传文稿与原始记录,致使轻易丢失于集体宿舍中;三,改革开放后,改行作嫁,不惑之年,忙于在新领域中奋进求成,虽因陋就简,写成评传,但未抽暇及时广为走访,搜罗第一手资料,大幅度修订评传,使其厚重丰满,庶几可与丁氏的艺术成就相匹配。待到退居林下后,虽闲暇多有,但年老体弱,居无定址,不克再操旧业,只爱落拓江湖,游山玩水,行吟自怡。丁氏评传的“修葺”乃至“重建”,虽不时萦怀,但心有余力不足,便一再蹉跎延搁。五年前,有自费走遍北国,甚至跨海赴台,追踪破解丁氏身世之谜的老戏迷段兴旺君,身背一大书包的相关摄影图文资料,访余于寒舍,征询出版丁氏图传的意见。余为其志趣情操所动,热忱接待,倾心相告鄙见,并鼎力推崇他与我的同行同仁同事多年的华敏君合作。后华敏见告:她已加盟由老戏迷、工人作家张桂根倡议,并与太原市戏剧界原老领导杨秋实共同牵头,太原市老剧作家赵威龙、省戏研所原副所长阎玉庭、市实验晋剧团刘惠兰自发组成的草根编创组,组员平均年龄已是七十有余,后段兴旺也加入其中。他们决定争取在三四年内编写出一部纪实完善的、有文学性的丁果仙详传和一部珍贵影像与精炼文字璧合的丁果仙图传以及一部丁果仙表演艺术品评精选集,三本一套,名《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丁果仙》。

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怀壮举,深深感奋了我这个疏懒老汉的进取心。他们功德无量的作为,实际是代偿了我对丁大师的歉疚,圆了我多年的夙愿。我这个丁师简陋评传的始作俑者,虽不能重新入伍成为写新传组合中的一员,但绝不能坐等抛砖所引之玉从昆仑蹦出,而必须为其大作的催生竭尽绵薄之力。于是,在乙未年初春,我耗时月余逐字逐句拜读了赵威龙先生主笔的四十余万字的丁传(即《春秋》卷)初稿,并循老编辑的惯习,边读边校改全文,并不计当否,逐一将褒贬的一己之见和盘托出,以资斟酌。先睹为快的总体感受是:一部当今最完备最翔实的丁果仙传记,经诸君数年毫不懈怠的耕耘培育,终于枝繁叶茂,可望临风招展于三晋剧坛之上。继之,在秋后至岁末,又陆续阅读了由华敏君执笔编写的十余万字的丁氏图传(即《影行》卷)文稿、阎玉庭和华敏执编事的丁氏评论精选精编集(即《品评》卷)的选目与编辑方案。在对此三卷本的整体面目有了不算粗略的了解,对作品五年怀胎一朝分娩的艰辛与畅怀有了感同身受的切肤体验,方怀着上文开白所坦言的那种兴奋与惶愧、欣慰与赞叹交织杂陈的心情,不揣简陋,絮絮叨叨地做此序文。

关于这部作品的问世,从编创组七位挚爱三晋戏曲、崇敬丁氏德艺的老戏人、老戏迷满腔激情贡献余热的自发组合,到千里跋涉奔波、揭谜求真、破伪求证、拾遗求全的广采博取的资料搜集,到不舍昼夜、魂牵梦绕、苦思冥想、群策群力的谋划构架、设计蓝图,再到分工有序、各尽所能、通力合作、反复修改的执笔成书……凡此种种,只要稍有搦管舞文经历的人,对个中的艰辛劳累,寝食不安的烦愁是不难有深切体味的,何况,他们的主脑主笔人均为垂老之人;更何况,两位执笔操翰者赵威龙先生与华敏女士,当其时也,一位正遭丧妻之痛,一位独身寡居还得侍奉久病在床年逾九秩的高堂老母,若无丁果仙人格魅力的历久弥坚的感召、艺术光华永世不灭的辉耀、至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精神的鼓舞和编创组全体成员对传承这种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此套书的编写是绝不会如此顺当。

丁果仙的横空出世、辉耀艺坛,说到底,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奉天承运”、时势使然、地灵所钟、人望所归;绝非仗权贵颐使、骚客吹捧、自我膨胀所能如恒岳般亘立于三晋大地的。

草根编创组富有传奇性的编创生涯,如同传主丁果仙的艺术生涯,令人坚信清代杰出诗论家赵翼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正确断言。只不过文明史的演进车轮是与时俱进加快转动的,而今而后,独领风骚未必会有数百年之久。但独领风骚的历史人物在丹青史册中终会名垂千秋的。

关于这套鸿篇巨制的诸多特色优长与其面世后将在省内外梨园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先我作序的山西省文化厅原厅长曲润海校友、原副厅长郭士星文友均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给予了充分的赞誉评价。他们二位均属职司戏剧教化多年的专家学者型的领导,二位切中肯綮的评价,我深表赞同,毋庸赘为置喙。现仅对我视之为三卷合一的丁果仙“大传”的编创设计的匠心略陈管见一二。

毫无疑问,现定名为《春秋》卷之丁果仙主传是三卷书的主干。此著严格以时间为序,将丁氏自1909年降世后的现已揭破谜团的苦难身世,学艺练艺从艺的艰苦卓绝的奋进,由勇登晋中城乡的闯关打擂式的台口竞技演出中脱颖成名,成名后的不懈奋进而誉满省内外的巅峰攀越;及至抗战内战中的自保求存领班求活的颠扑困顿;直至解放后重见天日的掀髯放歌,纵情献艺;最终在“文革”浩劫中在劫难逃不幸早逝等一连串时近一个花甲子的风生水起波翻浪涌的人生旅程与演艺生涯,无不以传记文学的妙笔,真实生动、形象鲜明地记述描摹刻画下来。丁果仙这位近代晋剧史上第一个应运而生的坤伶须生大王,第一个德艺双馨、唱做双绝的艺坛泰斗,第一个开宗立派、桃李芳菲的梨园巨擘,其传奇人生光辉业绩,其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其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几乎都可从作者大关节目不失真确、人事细节合情虚拟的既亲切朴实且富乡土草根气息的出色叙写中呼之即出。运笔的生动、真切、细腻,非我等一味在书本中讨生活的墨客所能为也。尤为可贵的是编创组里几位老作者,对丁果仙时代前后的世事变迁及山西的历史风云、社会生活、风土民情无不了然在胸,尤其对丁氏演艺活动当时的名优艺事、班社始末、梨园史话、曲坛掌故更是厚贮胸臆,一触灵府,便难自已,随笔展示。资料之丰厚,运笔之精细,可谓前所未见,视其为民国以降的晋剧名优之“录鬼簿”、晋剧班社之“梨园谱”、晋剧发展之“断代史”亦未尝不可。但是,由于该传涉笔的文化层面过广,枝叶长势过茂,在某种程度上消减冲淡了丁氏主传的主脑主旨;另一方面,传记的运笔,长于描述,疏于综合论析,因此,对丁氏艺术整体之理性评价略显薄弱。对此瑕不掩瑜的缺憾,编创组亦有所察觉并早有预案安排,加以弥补。在主传基本形成后,立即着手编写了《影行》卷、编选了《品评》卷,此两书作为主传《春秋》卷的两翼,同时付梓推出。《影行》卷由戏曲创作和编辑工作都有佳绩的华敏女士为编写之执牛耳者。《影行》卷取影随人行之意,将丁氏的生平与艺术人生行状集纳分类为四个层面或曰四个专题,以主传为据,采戏即人生、人生为戏之意,匠心独具,用戏曲体式分幕分场,幕前用诸宫调曲词启幕,幕落以下场对子作结,且以情韵不俗、文质相兼的笔调写出每幕每场连贯性的简约文字说明,相关的珍贵照片配置在相应的文字结点,作为直观可视的行文佐证。其中“芬华艺苑”一幕为重头戏,共分四场,占全书场次的十分之四,成为丁氏艺术生涯的集中凸现,匹配的舞台剧照,既多且珍贵,图文并茂地具现了丁氏的艺术人生与演艺成就。此卷庶可作为《春秋》卷的精练浓缩版读之。同样,《品评》卷,亦以主传提供的素材为据,主旨明确地精选了历来评论、品味、鉴赏、追忆丁氏的高尚人品、高超演技、卓越成就、宝贵遗产的有一定存留价值的文章,有识见地将旧文分类编排,有分寸地将同类文章中的可取处剪裁集纳,有针对性地另组新作拾遗补阙,如此这般,此本《品评》卷便以客观的具有历史性的诸人诸种的纷纭品评取代了编创者的饶舌,成为丁氏晋韵流芳的文墨丰碑,矗立于《春秋》卷主传的另一侧与其交相辉映。此三卷本《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丁果仙》,其规模之大,其内涵之丰,其现实与历史意义之深远真可谓光前裕后的当前艺苑罕见的大制作。编创者们的壮志壮举昭示三晋戏剧的同仁:只要俺们不甘坐视三晋剧坛的式微,只要俺们能如七老一样同心同德迎难而上,山西戏曲大省的昔日辉煌,或可重现于俺们的有生之年!

(本文为《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丁果仙》之《品评》卷序三,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