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冲刺“高峰”
 不断探索,冲刺“高峰”
2021-1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夕君
舞剧《努力餐》剧照

近年来,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努力餐》《秀水泱泱》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叫好又叫座,获得业界、观众的认可。探索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创作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作品,已经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切实将观众放在心中。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搞唯票房论、唯流量论,但也不能丧失对市场的敬畏,因为市场反响很大程度代表了观众的心声,代表了人民的选择。倘若某作品演出门可罗雀、观者寥寥,那又怎么能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呢?有些创作者把艺术作品搞成了高头讲章,看似站位很高,其实脱离群众而不自知;也有些创作者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把观众不买账解读为观众水平不够,进而发知音难觅之叹,这都是要不得的。只有真正倾听观众心声、了解观众需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才能让作品传得开、留得下。

舞剧《秀水泱泱》剧照

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既要注重选材,又不能过度依赖选材。题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壮阔的历史、火热的现实或公认的经典中汲取灵感,故事、人物与家国历史、社会生活、百姓关切息息相关,是作品格局、品位、价值的基本保障,孤芳自赏、无病呻吟之作自然难以与之比肩。然而,题材与水平绝非简单的决定关系,以什么方式把握题材、从什么角度着手创作、找什么切口表达主题,是区分作品水准高下的关键,也是需要主创贡献智慧之处。主创必须对历史有真正的了解、对现实有敏锐的感悟、对经典有深入的浸润,厚积薄发,才能出手不凡。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作品选题很好,但过度强调题材而忽视了对题材的加工,最终沦为“蹭热点”,不仅导致作品失利,甚至有可能败坏了观众对某类题材的好感,令白璧蒙尘。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要求创作者既要深谙某种艺术形式的传统、规律,又要有充分的创新意识;既要有独当一面的创作能力,又要有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一部作品的整体创新和精彩表达,通常要通过创作链条上各部门合作才能够实现。就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说,编导充分挖掘舞蹈艺术语汇的表现力,并在编排、呈现方式上大胆创新,适宜地运用科技为艺术服务。剧中不少经典场景就是舞美、灯光、多媒体等运用充满创新意识的舞台科技手段,与音乐、道具、演员表演默契配合才得以实现的。在这中间,文艺团体科学高效的管理也为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协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对艺术心存敬畏,也要对职业操守心怀敬畏。主创名气未必要大,但必须能够沉下心来,全情投入、精诚付出,踏踏实实搞创作、认认真真磨作品。所谓“慢工出细活”,从策划、采风到案头工作,再到排练、合成、演出,演出后还要综合各方意见修改提升,每个环节都需要实打实地投入时间、精力。为了赶某一时间节点而拼速度、拼绩效,这行不通;名导演、名编剧、名设计师、名演员“轧戏”,搞“多点开花”“空中飞人”,更行不通。应景之作、流水线“行活儿”不可能成为优秀作品,更不可能跻身经典序列。

在创作中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再出发的过程。幸好,文艺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