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曲观演活动更加日常化
 让戏曲观演活动更加日常化
2024-08-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秦毅

生活化戏曲演出场景的减少,并不利于戏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与乡村血脉,不利于浓郁氛围的形成和保持,也有碍“戏曲人口”的发展壮大和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戏曲的健康发展需要培育浓郁的氛围和庞大的受众群体。而适应当代社会的戏曲演出日常生活场景的重构,则是确保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生掩藏在戏文里,字字珠玑;性情激扬在板胡中,百折千回。地方戏曲是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域特色。地方戏曲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传递给后人,也通过“高台教化”的形式,把传统美德以及价值观输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观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剧场”还是稀缺资源的岁月里,观戏不仅是重要的娱乐方式,更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服务生产、贴近生活的重要仪式。人们聚在一起观看戏曲表演,共同分享喜怒哀乐,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观看戏曲表演也可以与祭祖、祈福、祝寿等共同完成。

因此,对于很多“后生”来说,接触并喜欢戏曲往往不是通过走进剧场,而是通过各种庙会、各类红白喜事、各种节日等一连几天不停歇的大戏演出,抑或是各类开工、开业图个好彩头的庆典现场,再或者是亲朋、长辈作为票友、资深戏迷的深情亮嗓。总之,看戏、听戏乃至学戏,被人们“潮流化”地嵌入各类生产生活场景中,以至于谁家逢喜事不请几出戏来,唱上几嗓,都无颜面对父老乡亲。

客观上讲,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戏曲面临着传统阵地萎缩的困境。虽然与之前相比,更多的人有条件走进现代化剧场,在专业舞台效果的加持下,获得高品质的艺术享受,但生活化戏曲演出场景的减少,并不利于戏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与乡村血脉,不利于浓郁氛围的形成和保持,也有碍“戏曲人口”的发展壮大和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因此,除专业院团持续推进“出人出戏”工作外,戏曲的健康发展需要培育浓郁的氛围和庞大的受众群体。而适应当代社会的戏曲演出日常生活场景的重构,则是确保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相关部门、文艺院团要更为主动地把戏曲送到群众的生活中,在火热的生产生活中,找准戏曲的定位,让更多的群众接受并爱上戏曲,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具体而言,可以提升游客文化获得感为导向丰富旅游供给。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戏曲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地方通过举办戏曲文化节、戏曲展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另外,在旅游景区或文化古镇中,设置戏曲演出小剧场、戏曲主题酒店等,可以让游客多元体验当地文化的独特韵味。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还能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可以通过跨界合作与创意演绎,激发戏曲艺术的青春气息,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可以鼓励戏曲与现代艺术、流行文化进行跨界合作,创作出既保留传统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戏曲作品。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戏曲进行创意演绎,如VR(虚拟现实)戏曲体验、动漫戏曲等,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在捕捉科技和时尚潮流的过程中,参与戏曲的传承和传播。

另外,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让戏曲更加触手可及。在线上,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戏曲观演和交流的线上平台。除演出外,还可以提供戏曲教学视频、剧目介绍、演员访谈等内容,让受众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在线下,可以把戏曲文化及戏曲体验引入购物中心、公园广场、社区厂矿等空间中,让人们在购物休闲的同时,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可以更为广泛地将戏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开设戏曲欣赏课、戏曲表演课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容易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戏曲存在的主体,只有在人民之中才能显示出它存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日常生活场景的构建远不止上述情景,但只要善于捕捉并积极嵌入,与受众发生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艺术便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