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使命
 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使命
2024-08-27  来源:文艺报  作者:金元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多次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中全会”。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描画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开创了中国文艺改革开放的新视野与新境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涉及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诸多改革事项。现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提出了300多项新改革举措,其中包括文化发展的大跨步改革决策,展开了又一个新的改革时代。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性变革。这个变革,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连接着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推动中国文艺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思索很多根本的文艺问题。比如,中国文艺发展的道路问题、如何建构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问题,以及高科技时代的文艺新使命新变革问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与中国文艺发展道路

高扬人民性是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念,是百余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人民美学的发展,需要聚焦新的时代精神。它将刚健向上、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高扬的旗帜,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准则,用美与艺术塑造新一代中国青年。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涉及“文艺何为”“文艺为什么人”等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仔细阅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不能单就文艺谈文艺,而是需要将之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格局中进行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需要文艺的繁荣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以文艺佳作反映时代、凝聚人心,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高扬人民性是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都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要求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一方面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另一方面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再一次强调了文艺来源于人民生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因此,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念,是百余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广大作家艺术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这些实践造就了中国文艺的主旋律与思想库。如果再往前追溯,传统文化中也同样富含人民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新时代,要结合新的现实语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的理念,担负文以载道、文以弘道的文艺责任与使命,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开创文艺创造的新境界。

人民美学的发展,需要聚焦新的时代精神。人民美学在同形形色色的偏激的、颓废的、萎靡的思潮与现象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将刚健向上、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高扬的旗帜,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准则,将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美与艺术塑造新一代中国青年。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好的文艺作品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与心灵之美。通过美的发现与美的创造,去揭示人类文艺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推动每一个个体都成为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

二、构建自主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构建自主的文论话语体系,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胸。在新时代,我们打破了古今中西之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总体理念与逐层实现的辩证贯通。通过这种批判性吸收与本土化实践,我国文艺理论在与世界文艺理论的对话中不断成长

回顾中国文艺的发展史,我们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艺成果。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掀起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风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世界各国的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美学理论与哲学理论的精粹,及其各具特色的文艺实践。我们向这个世界开放,就必须把各国对于这个相关问题的优秀研究成果都拿过来。所以,在此期间,我们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艺理论著作。这对我们思考中国的文艺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文艺的发展是基于自己的历史传统,基于中国具体的现实实践,有着自己内在的发展逻辑。同样地,中国文艺研究的体系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艺研究体系,而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系统组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研究和批评在承上启下的发展中,逐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面向中国田野、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好中华文化资源、紧扣国际关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建构起更加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首先,这一新体系将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文艺理论体系一直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作为专门的分支学科“马列文论”予以大力发展。它既在总体上把握方向,又有细部的学术研究。马列文论文艺理论研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概论、马恩论著选读、马列文论发展史等。这包括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党领导文艺战线的实践等。

在新的改革环境下,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这是指导我国文艺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体大而虑周,思精而理要,具有总览性、系统性,具有理论高度、哲学高度,并运用辩证思维统观中外发展大局,展现了宏阔的视野。具体到文艺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对文艺的价值引领、美学提升以及话语体系的构建都作出了总体擘画。这是新一轮文艺改革的重要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论是我国文艺发展的深厚底蕴,是进一步改革的资源与基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念、新观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作为第二次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新境界,也为中国文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一理论创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解决新时代文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古代文论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文化术语、文论话语的资源宝库。从老子、庄子的“虚静”“身与物化”说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从《诗经》创作中的“赋、比、兴”到《毛诗序》中的礼乐教化,从《礼记》的“物感说”到魏晋六朝刘勰的“神思说”,从唐宋“意境说”的兴起到影响千年的儒家“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思想,从“滋味说”“妙悟说”到“性灵说”“童心说”……无比浩繁的古代文论话语,为当前文艺话语新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基底,给了我们新的话语建构以宽阔的场域。

构建自主的文论话语体系,需要我们依旧保持开放的心胸。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艺理论工作者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艺理论成果,并在不断发展中逐步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本土化实践。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文艺理论的开放包容性和创新性。我们在翻译引进中扩大了国际视野,对国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对西方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创意产业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判性选择融合,既扩展了我国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又避免了简单的“拿来主义”。在新时代,我们强调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打破了古今中西之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总体理念与逐层实现的辩证贯通。通过这种批判性吸收与本土化实践,我国文艺理论在与世界文艺理论的对话中不断成长,在中外文明互鉴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

三、科技革命环境下文艺改革新使命与新任务

把AI时代的新思维和高科技新功能运用到未来文艺发展的新阶段中,让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同时,我们需要关注文艺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个体权益和隐私保护等,对AI进行监督管理,使其合理、平衡、人道地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又一次改革的动员令,吹响了新的号角。在当前文艺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特别关注文艺生态的新变化。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高科技与当代文艺交融发展的新语境。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空前的变化,催生出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消费方式。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准确地把握住了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态势,在《决定》中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强调“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用互联网主导资源配置,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我们进入了中国文艺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要深刻重塑当代新的文艺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推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十分迅捷。我国AI大模型发展到近300个。大数据、元宇宙、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MR/XR等高新科技已经深刻改变了当前文艺的生态。文化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展现新的突破。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核心动能。目前ChatGPT4.0、GPT-4o、GPT-4o mini不断升级,发展十分迅速。Sora实现秒变视频60秒。AI绘画作品瞬间完成,艺术设计新奇突破。后来者Claude3迅速迭代更新,让我们惊叹不已。Suno AI等音乐自主生成器,带来了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新时代。

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已经深入到文艺的各个领域。AI大模型既能写短篇小说,也可以完成长篇小说。华东师大王峰教授最近就带着团队与AI合作完成了110万字的长篇小说。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开启沉浸化、场景化、体验化的新展览和研学新模式。TEAMLAB的展览,展示新、奇、特、炫的非真实景观,却又实现了另一种真实。数字双身技术开辟了一个奇妙无比的虚拟世界,创造出人类生命的另一重景观。

在当前科技革命的浪潮下,迅猛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这变革时代中,建设一个适应时代变化的科技文化体系、批评体系和发展体系。把AI时代的新思维和高科技新功能运用到未来文艺发展的新阶段中,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同时,我们需要从价值伦理的高度,关注文艺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个体权益和隐私保护等,对AI进行监督管理,使其合理、平衡、人道地发展。

总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改革方案,是对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又一次宏大擘画与具身实践,也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新思路。这一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必将对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对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