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根基,繁荣新时代文艺创作
 厚植文化根基,繁荣新时代文艺创作
2024-10-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鲁太光

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厚植文化根基,为创作注入文明魂魄、美学灵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必须学习、汲取的文化精神、能量。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创作,取得很多的成绩。

话剧《塞罕长歌》。资料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的历史目标后在求富求强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实,我们就在这一文化之中,既为这一文化所塑造,也在塑造着这种文化,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其蕴含的艺术性、美学价值。只有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写好中华民族新史诗。比如,在“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的部署与实施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楷模式的人物、凯歌式的故事,为文艺舞台注入了新的创作养分。舞台艺术从业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彩调剧《新刘三姐》、话剧《塞罕长歌》、豫剧《重渡沟》、歌舞剧《大地颂歌》、黄梅戏《鸭儿嫂》、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童话剧《萤火虫姐弟历险记》等舞台佳作多角度诠释了“扶贫”更要“扶智”“扶志”等深层意义。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资料图

以革命文化为内容,也出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通过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等“新青年”以思想、行动、血泪、生命唤醒沉睡的旧中国之艰难、之决绝,展示了这些先驱燃烧自己照亮中国的先锋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发。无疑,对“躺”“丧”“佛”等亚文化有解毒作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电影《长津湖》,重温抗美援朝的血火历史,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是如何站起来的,倍加珍惜能够“站”着的岁月。

但客观看,一些作品对革命文化及其艺术化的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美学转化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一是在思想认知上还需要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还应当意识到革命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漫长历史中的华章,因而在创作中不能以战争代革命、以奇观为美学。革命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斗争精神,与一切阻碍美好生活追求的障碍斗争的精神,还应当注意到其中的光荣与梦想、爱恨与情仇、日常与平凡。二是在美学认知上还需要有先锋精神、精品意识、现代技术意识。实际上,某些革命题材的新创作品之所以失败,其在艺术观念上的保守落后也是原因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绩斐然。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上演就引发巨大轰动效应且常演常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文明烛照下实现了华丽转身:以“人舞”演“山水”,以“青绿”映“江山”,展现中华美学精神;以现代文物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引出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传奇人生,实现古今文明对话;以王希孟作画引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的劳作场景,让希孟的精神劳作在普通劳动者的物质生产中熠熠生辉。当下火爆全球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多么宝贵的资源和难得的滋养,只要把握精髓、创新发展,就一定能像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一样,“变”出无数精彩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赋格。这是新时代每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家、艺术家施展作为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