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桂英老师离开我们不知不觉已然几载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的头脑中萦绕。她的
牛老师1925年出生于榆次市一个贫农家庭,曾当过童养媳。九岁拜师学艺,先学须生,后改青衣。十三岁正式登台,先后在太原、晋中以及内蒙古、河北张家口一带与晋剧著名老艺术家盖天红、十二红、毛毛旦、丁果仙等同台演出。特别是与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的长期合作,珠联璧合,配合默契,在晋剧史上传为佳话。擅演剧目有《打金枝》《算粮》《蝴蝶杯》《骂殿》《走雪山》《二度梅》《梅绛亵》《水母娘娘》以及现代戏《小女婿》等。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太原市晋剧一团副团长、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剧协副主席等职。2013年不幸去世。
牛老师对晋剧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四大贡献:
1 她与丁果仙等老艺术家一起,大胆革除了过去晋剧拖腔中的虚词“哪咦呀哈”,提升了晋剧唱腔艺术的品味。熟悉晋剧艺术的人都知道,过去的晋剧演员不论什么行当,不论什么板式,都习惯在拖腔中垫一个虚词“哪咦呀哈”。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盖天红、毛毛旦、筱金梅等名家都是这样演唱的。外省观众对这种唱法有过不少非议。有的讽刺挖苦说:“山西梆子就是那个‘哪咦呀哈’,既土气又俗气。”听到这些议论后,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等老师下定决心,在拖腔中坚决去掉“哪咦呀哈”,改为用唱词中的韵母声韵来拖腔(程玉英老师用“嗨嗨腔”拖腔)这一改,大大提升了晋剧声腔的品味,得到省内外观众的好评。
2.她与丁果仙等艺术家一起,规范和统一了晋剧的念白。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地方语言复杂。即使是晋剧流布地区的汾阳、平遥、介休、孝义、榆次、太谷、祁县、大同、阳泉,语言也不统一,演员念白七音八调,方言很重,外地人不好懂。丁果仙、牛桂英等晋剧前辈虚心向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兄弟剧种学习,将晋剧念白进行了大胆改革,就是采用普通话的声韵,加上太原话的声调,形成一种晋剧普通话,使人听来既好听又好懂,又有山西味道。这是晋剧艺术的一项重大改革。直至现在,人们普遍还用这种方法念白。省内外观众都说好。
3.在晋剧青衣行当里创造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艺术流派,即“牛派”。牛派艺术的特点是讲究字眼,讲究高雅,讲究韵味,讲究人物刻画。牛老师的演唱,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行腔稳健大方,委婉缠绵,优雅含蓄,韵味十足,有一种阴柔之美,人称“云遮月”。有人说,听牛老师演唱,就像吃鱼,不能大口大口吃,而是要细细品味,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有味道。牛老师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她善于学习,善于向有文化的人求教。在北京和张家口演出时,她就经常向文化程度较高的晋剧名家李子健学习,李子健在戏文和唱腔方面给予她很多帮助。为了做到字正腔圆,牛老师学会了查字典。对唱词中的每个字的发音,他都要通过查字典,弄懂弄准。她会查各种字典,甚至会查很难掌握的“四角号码”字典,使我非常吃惊。
4.她重视艺术教育,为晋剧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牛老师和丁果仙老师一样,都当过山西省戏曲学校的校长,为晋剧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大家熟悉的
牛老师虽已驾鹤西归,但牛派艺术将世代相传,永放光彩!简而言之,我认为牛派艺术的特点有如下四点:
1、
2、采用“京字晋韵”的方法唱念,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韵味醇厚;
3、表演和演唱规矩大方,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4、刻画人物认真细腻,感情真挚;
牛桂英老师在艺术上的成就,除了她自身的努力外,还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1、她从十六岁随师傅离开太原,走出口外,闯荡于绥远、包头、张家口,又到了北京、天津一带,建国后又回到太原,转了一大圈,有机会给众多艺术家配戏,同台演出,得益于不少老师、名家的点化:如“盖天红”、“十四红”、“十二红”、毛毛旦、“五月鲜”、“六月鲜”、张宝魁、“水上漂”、筱桂桃、张美琴、乔玉仙、王正魁,等等。其中对她影响最大者有两个人,一个是晋剧名家李子健,一个是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
2、有机会与其它兄弟剧种的名家进行艺术交流,得益于博采众长。如京剧界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张君秋、袁世海、李少春、高玉倩;评剧界的“小白玉霜”李再雯;河北梆子的李桂云;秦腔的孟吾云,等等。
3、有机会接受知识分子、专家学者以及热心票友和观众的指导和帮助,得益于高品位的追求。如北京的吴幻荪、太原的郭少仙、焦佩香、游介忱等。牛老师的成功,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一位戏曲演员要想成功,一定要与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多交朋友。
原中共山西省委的老书记王谦同志对牛桂英老师有这样一段评语:“她是晋剧知名度很高的演员,而且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对中路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的演员。她在青衣这个行当中,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在改造这个剧种的旦角行当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应该说,丁果仙之后,牛桂英在中路梆子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功绩值得大大称赞。”我认为王谦书记对牛老师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而中肯的。
(作者系戏剧评论家,原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